
全民认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数字身份物联网一体化引领者。其通过提供基于可信身份认证的一体化多场景解决方案,为社会治理助力赋能。本期《前沿技术》栏目专访到全民认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张旭鸿,请他分享基于数字身份全场景应用的AI垂类大模型创新实践,以飨读者。
《中国安防》:人工智能技术飞速迭代并在各行各业深度渗透,已成为数字经济增加的核心引擎。您认为AI时代,作为数字经济信任基石的可信数字身份面临的挑战和突破点是什么?
张旭鸿: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数字经济的结构与范式,而可信数字身份作为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石,其重要性在AI时代愈发凸显。面对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的复杂化,可信数字身份需应对以下挑战并实现关键突破:
第一,身份认证的碎片化问题。目前不同平台、不同行业的身份认证标准不统一,导致用户体验割裂,安全风险叠加。用户可能需要在多个平台重复注册、验证,既不方便,也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第二,隐私保护机制不足。许多系统仍采用明文传输身份信息,集中存储敏感数据,容易引发泄露和滥用风险,与当前日益严格的数据合规要求形成矛盾。
第三,响应机制滞后。传统的身份认证与风险识别多依赖人工排查,无法实现实时响应与动态干预。例如在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防控等场景中,存在流动人口底数不清、更新不及时等痛点,风险预警滞后等。
第四,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系统往往独立运行,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治理效率低下,资源难以共享,尤其在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治理场景中表现明显。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认为AI驱动的数字身份是重要的突破路径,是实现动态敏捷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新引擎。数字身份主要从可信基座、技术融合、架构革新和跨网协同四个方面进行关键突破。
1.夯实可信基座:依托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和“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构建权威、统一、安全的数字身份核验体系。2025年7月15日起实施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有力解决了网络认证过程中过度采集、分散管理等痛点。通过国密算法、全同态加密等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认证不留痕”,全面保障身份信息在传输、存储、使用环节的安全。
2.深化技术融合:推动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升级,建设全域感知网络,实现实名数据与多维感知数据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垂直领域大模型与风险治理相结合,强化在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场景的应用,提升监测预警、精准执法和智能决策能力。
3.革新系统架构:构建“精准感知-智能预警-协同处置”的一体化治理闭环,实现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借助AI提升风险识别的准确性、泛化性和自动化水平,全面赋能政务、安防等关键领域的智慧化治理。
4.强化跨网协同:建立跨网可信认证开放协议,打通互联网、政务网及行业专网之间的数据链路,推动政务、公安、住建、医疗、教育等多系统安全协同。依托“芯端云网”一体化架构,构建开放、互联、智能的数字身份应用生态,为实现高效社会协同治理提供全链路支撑。
《中国安防》:近年来,各领域的AI垂类大模型正在快速发展。您认为数字身份在与AI垂类大模型融合应用的过程中,有哪些技术创新和典型案例?
张旭鸿:数字身份与AI垂类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社会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从单点防控”向“全域智能”转变。这一融合不仅强化了身份核验的精准性与安全性,更在多个维度实现了创新突破。
1.多模态风险感知与身份动态可信评估
通过融合数字身份中的生物特征、行为模式与实时环境信息,AI垂类大模型构建了动态的多模态风险感知框架,实现对复杂场景的语义理解与事件识别。例如,通过GRPO增强训练等机制,模型在零样本或小样本条件下仍能精准识别违规风险行为,以及复杂风险事件的识别等,提升身份核验场景的泛化能力和主动性。
2.非侵入式隐私保护监管
基于全同态加密隐私技术及感知终端轻量化模型部署等,数字身份信息在认证与风险分析过程中实现“可用不可见”,既满足合规要求,又保障了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针对安防场景中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轻量化AI模型支持边缘设备部署,实现本地决策、快速响应。
3.闭环治理与自适应规则迭代
将数字身份的多源数据与AI垂类大模型持续的学习能力相结合,构建“感知-预警-处置-优化”的治理闭环。监管规则可根据实时反馈自适应调整,实现对风险模式的动态迭代识别与响应,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
4.跨域协同与智能决策赋能
通过统一的可信数字身份协议,AI垂类大模型能够跨互联网、政务网及行业专网等进行数据协同与风险联动分析。在公共安全、行业监管、民生服务等领域,实现跨系统、跨层级的智能决策与资源调度。
以全民认证的实践为例,数字身份与AI垂类大模型的融合在以下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
1.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
(1)重点场所智能防控:在机场、火车站、演唱会等公共场所,通过数字身份与AI垂类大模型结合,实时进行身份核验与识别,对异常人员、异常活动进行风险预警,并联动治安管理系统快速处置。
(2)社会治安预警体系:基于实名感知数据与多模态风险算法,实现对特定人群、高风险行为进行风险识别与预警干预.基于多模态的违规行为识别监管,提升社会服务监管执法工作水平,提升执法部门的精准执法能力。
(3)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在租赁住房、泛租住的流动人口管理场景中,通过对入住人员进行身份核验,实现房源实时登记申报。基于实名感知数据与多模态风险模型,实现对群租、窝住等治安违规活动进行风险预警,提升公安部门的精准执法能力,为治安防控、民生服务提供精准的基础支撑。
(4)校园安全防护场景:基于实人认证的智能感知数据、AI风险预警系统和校警联动平台,构建“感知-预警-处置”全流程闭环体系,提升校园安全水平。
(5)建筑工地实人制管理:为全面推动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用工实名制管理,构建“数字身份认证底座+AI物联感知+全同态加密”架构体系,实现农民工实名身份核验登记和考勤监管同步直连,确保实名认证和考勤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同步解决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申报和风险预警,有力支撑住建、公安、人力社保、人民银行等行业主管部门服务监管要求和全面推动“四实”管理落实。
2.政务服务与智慧民生
(1)免证速办:基于“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和数字身份创新应用,构建泛在感知、身份核验、数据共享、安全可靠的电子证照“免证速办”全场景应用服务系统。为政务服务、社会管理、行业治理提供数字化实名认证授权和一键调取合法证件的应用服务支撑。实现“减证便民”,可在政务领域免证速办、社会领域免证畅行,助力国家全面推行“免证办”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2)疫苗接种智慧门诊:以智能自助机、实人人脸识别机、智能门禁门锁等智慧服务终端设备为载体,实现预防接种从“取号-候诊-登记-接种-留观”的全流程身份核验和智慧化服务,能高效完成从首次登记身份核验到预防接种实人比对的“人证合一”工作。
《中国安防》:请问在这些重点应用场景下,全民认证有什么样的成熟解决方案来实现可信数字身份的互认互通?在打破数据孤岛的同时如何保障用户隐私数据不泄露?
张旭鸿:在推进可信数字身份跨场景互认互通,打破数据孤岛并保障用户隐私的过程中,全民认证基于“芯-端-云-网”一体化架构,形成了覆盖多场景的成熟解决方案,有效平衡了数据融合与隐私保护的需求。具体而言,我们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构建以“可信身份”为根的一体化架构
全民认证以国家权威身份源(如“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为信任根,通过芯(底层算法)、端(感知终端)、云(业务中枢)、网(生态协同)的四层技术架构,实现身份数据的规范生成、安全传输与协同利用。在芯层集成国密算法与轻量化身份认证协议,确保身份信息在采集、加密等环节的安全可控;在端层通过智能门锁、人证核验机、风险识别相机等感知智能终端,实现全域感知和多模态身份核验,并实现边缘风险研判;在云层部署多模态风险识别大模型与隐私计算业务平台,支持跨场景身份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融合分析和业务应用;在网层通过开放协议连接互联网、政务网与行业专网,构建跨域身份互认与数据共享通道。
2.通过“分层赋能”实现跨场景互认互通
针对政务、公安、医疗、教育等行业壁垒高、数据孤岛显著的问题,全民认证通过以下路径实现身份互认。
(1)协议互通:制定跨网身份开放协议,支持公安网、政务外网、互联网等不同网络环境下的身份凭证互认。例如,在智慧租赁住房场景中,通过房源申报、租户实名认证后,其房源、租客身份等相关信息可跨住建系统、公安系统实现权限联动,避免重复录入。
(2)生态协同:通过开放平台接入多方业务系统,如免证速办的政务办事,基于用户授权实现“免证速办和免证畅行”,打通数据流与业务流。
(3)动态治理:依托多模态风险大模型,实时检测异常行为,对冒用、越权等异常身份使用的情况进行风险预警,保障互通过程的安全可控。
3.以“隐私增强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1)动态加密传输:身份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全程加密,使用后即焚,不留痕迹。
(2)隐私处理:在数据统计与分析中注入噪声,防止个体信息被还原。
(3)全同态加密计算:支持在加密状态下进行数据处理,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4)权限分级管理:基于角色与场景动态授权,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防止越权访问。
这些技术共同保障了数字身份系统在高效运行的同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
《中国安防》:请问您如何看待“十五五”期间,可信数字身份应用对社会治理和安防行业发展的影响?全民认证未来的重点布局是什么?
张旭鸿:我们认为可信数字身份应用对社会治理和安防行业发展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可信数字身份与AI、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将实现对人、物、场景的全域感知与动态可信评估。通过多模态风险识别与预警模型,社会治理能力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例如在公共安全领域,基于数字身份的活动分析与实时生物特征核验,可实现对特定人群、风险行为等治安风险事件的早期识别与预警处置,提升精准执法与决策指挥能力。
二是促进安防行业从“单点防控”向“全域智能”演进。可信数字身份将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身份纽带,推动安防系统从传统的视频监控、门禁控制升级为“感知-认证-决策-响应”的一体化智能体系。通过跨设备、跨网络的身份互认,安防资源可实现动态调度与协同联动。例如在智慧城市场景中,通过身份数据、空间数据、活动数据等多维融合,实现重大活动人流管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全局优化。
三是驱动安防技术融合与标准统一。“十五五”期间,多模态生物识别(指纹、人脸等)与AI大模型的结合将成为主流,提升身份验证的精度与防伪能力。同时,国家层面推动的数字身份认证标准,如密码算法和跨网协议将促进不同安防系统与设备的互联互通,降低集成成本与运维复杂度。
“十五五”期间,全民认证将以可信数字身份为核心,通过深化多模态生物识别与AI大模型融合,拓展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构建开放的数字身份生态协同。在公共安全、住房保障、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深度赋能社会治理和安全防范,推动治理模式向精准化、主动化和智能化演进。
在公共安全领域,构建“全域感知、主动预警”的防控新体系。全民认证将打造“一人一证、一物一码”的全域身份感知网络,通过多模态生物识别与AI风险预警大模型的融合,实现对特定人群、风险行为等治安风险事件的早期识别与风险预警处置。
在住房保障领域,推动“人房合一、动态监管”的租赁治理新模式。针对网约房、公租房、长租公寓等租赁住房场景,全民认证通过数字身份与住建、公安、市监等部门系统的互认互通,实现“人-房-资格”一体化管理。
在政务服务领域,深化“免证即办、一证通办”的服务新范式。打通数字身份与政务数据中台的数据壁垒,助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





